錐簏大斷崖
斷崖駐在所
虎年歲末全家悠遊錐麓古道 恩仔 100/1/29
虎年的歲末全家走一趟錐麓古道,為虎年畫下完美的句點。昨天Jim剛考完學測,Jack也開始放寒假,從去年4月全家到奇萊南峰及南華山,已時隔10月沒全家一起出遊了,今天難得全家一起到錐麓古道走走。
一早2:00起床,3:00出門,上二高接6號高速公路往埔里,於最高的7-11買了4顆茶葉蛋後,續往合歡山方向行,過了武嶺的道路兩旁還可看到好多未溶化的雪;5:40抵達大禹嶺(台8線112K處),取右往天祥(57K)。由於前一天感冒,加上沿途陰雨的天氣,真怕此行無法如願,好在越往東走天氣似乎越好。7:20抵達豁然亭,右邊有條往下的步道(只開放200公尺),順便走走。
7:50抵達天祥,下車逛逛,我告訴Jim,天祥是我專科畢業旅行的地方,除了93年7月與阿全因參加太魯閣健行經過外,已隔了好幾十年未曾駐足了。
慈母橋
梅園
天祥
天祥
天祥
天祥舊名太比多,其義為棕樹,昔日泰雅族人建設於此,因見棕樹甚多,乃以太比多為社名。天祥地當陶賽溪、立霧溪匯合之處,為河岸段丘構成之台地,四周峰巒環抱,勢如盆地,標高海拔450公尺,天祥之名,起自紀念文天祥之忠貞,故車站背後高地上,建文天祥像及正氣歌碑,供遊客登臨瞻仰。
8:20抵慈母橋,看看錐麓古道出入口處。
慈母橋
位中橫公路約173K處,因立霧溪主流與支流荖西溪在此交匯,故稱合流。慈母橋跨於荖西溪之上,橋東有慈母亭,其所有橋柱、欄杆皆由大理石做成,橋頭石獅兩側護橋而立,氣勢雄偉,為此地主要特色。「荖西」太魯閣族語意為青剛櫟。慈母橋名稱由來是據說曾有位少年在此被洪水沖走後,其母卻仍每日在此望兒早歸,深受感動之後人於是將此橋命名為「慈母橋」。
8:35抵達九曲洞,記得以前人行步道(1.9K)可以走過去與隧道口相接,但因落石砸傷人,目前只開放200公尺。
九曲洞
九曲洞
九曲洞步道為人車分道設施,車行隧道,人行步道為舊有公路,全長1.9公里,步行時間約30分鐘,沿途可欣賞大理岩峽谷、溪流、斷層、岩生植物生態及觀察上升氣流現象。此步道是太魯閣峽谷精華路段之一,亦是進行峽谷自然生態之旅的最佳路線,適合全家親子共遊。
1955年,中橫公路穿山鑿洞而建,從流芳橋起步向前遙望,只見隧道綿延相接,公路嵌在巨岩峭壁之中,迂迴婉轉有如九曲迴腸,沿著立霧溪切割峽谷,形成彎曲長廊,因而命名為「九曲洞」,雖名為九曲洞,並非有九個彎曲的山洞,「九」係代表多數。
9:30車停於靳珩公園旁,背起了裝備,往錐麓古道入口處。繳交了入園、入山證後,管理員開了鎖,9:40正式踏上錐麓古道。
燕子口
燕子口
位於中橫公路179公里處,從這裡一路向西延伸到慈母橋,是太魯閣峽谷最精華的路段,渾厚雄偉的斷崖峭壁,彎曲高聳的峽谷,曲折山洞隧道,除了可以欣賞太魯閣峽谷之外,峽谷中的壺穴地形、湧泉和印地安酋長岩等景觀。
錐簏吊橋
錐簏吊橋
錐簏古道
錐簏大斷崖
錐簏大斷崖
錐麓古道
1914年,日人因太魯閣戰役闢築了由太魯閣到霧社的軍用道路,是合歡越嶺古道的濫觴。戰役後,日人為加強治理太魯閣族,遂整修為理蕃道路。1933年,為發展觀光將部分路線改道修築為「合歡聯絡道路」,1935年改名為「合歡越」,全長約145.3km,步行至少約需4天,是當時台灣熱門的登山健行步道。
「錐麓古道」位於三角錐山的山腹間,是合歡越嶺古道主線保存最完整的路段,於1915年完工。「錐麓」意即三角錐山山麓之意,斷崖路段路寬約90公分,地處海拔750公尺,昔日行經該路段「人人均捫壁蟹行,自使至終不敢交談」,驚險之情,由此可知。
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,有鑒於錐麓古道深具歷史意義,因此劃設為史蹟保存區加以保護。為讓中外人士可以領略錐麓古道獨特的自然、人文之美,經多年的規劃及整修,現以承載量方式管理,對外開放申請進入。從燕子口至慈母橋全程約10.3km,步行單程約需7小時。
首先經過錐麓吊橋,在沒有這座吊橋前,要穿越立霧溪,須下至谷底,再溯溪過河,可見其危險性。過了錐麓吊橋後,是一段陡上的階梯步道,過了1K後,10:20抵巴達岡駐在所。
巴達岡駐在所
巴達岡駐在所
巴達岡是太魯閣語,有麻竹及突擊戰地之意,因部落西北方有大片桂竹林。日據時期在此設有警官駐在所,從俱樂部、教育所到活動中心,一應俱全。光復後仍有原住民在此居住,如今已經荒廢。目前看到2根筆直的石柱,即是舊時的警察駐在所(派出所)。
再步行約200公尺,抵海拔約650公尺的巴達岡2號橋,續經過2.1K後,11:35經過1號隧道,11:40抵2.6K處,前方的500M就是錐麓大斷崖。
錐簏大斷崖
錐簏大斷崖
錐簏大斷崖
錐簏大斷崖
錐麓大斷崖
高達1660公尺的錐麓大斷崖蜿蜒於山壁間,左右盡是高聳的岩壁,一半深入溪,半聳入雲宵,抬頭仰望,岩壁將天空夾成一條細縫,景觀雄壯奇特。錐麓斷崖可說是目前太魯閣國家公園內唯一的史蹟保存區,這個號稱東亞第一大斷崖的道路,是以半隧道形的工法挖鑿於其中。往下看是500多公尺深的溪谷斷崖,仰頭向上有著350公尺高的陡峻絕壁,相當於170層高樓的大斷崖路段,路寬只不過1公尺,最窄處僅30公分,佇立在斷崖上,眺望山下中橫公路有如火柴盒般的汽車,一切變得如此渺小,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雕塑出雄偉壯麗的峽谷,走在其中,真是一生難得的經驗。
經過隧道,有一石觀音,我雙手合十,只祈望此行平安順利。走過大斷崖,來到3.1K,為一較寬闊的空地,即斷崖駐在所。
斷崖駐在所
為錐麓古道段道路開鑿後於1915年所設,原名為「東麓分遣所」,1920年改稱「斷崖分遣所」,1922年正式改為「斷崖駐在所」,於1934年廢止。往斷崖駐在所前行約50公尺,有一日本人設立之紀念碑,碑石鐫刻「故花蓮廳巡查班長持館代五郎」,紀念1916年發生的一件重大馘首事件,最初用木柱標示,到了1935年才改為現有的水泥墓碑。
錐簏大斷崖
12:00抵達斷崖駐在所,剛好也有一群人在此休息,他們走到3.1K正要折返,還告知最精華路段為大斷崖;我們則在此休息吃午餐(八寶粥),雖然古道開放至5.6K,但因身體不佳,加上天氣也不是很好,因此便決定到此即可,已值回票價。吃飽後,12:20回程,約14:00回到入口處,再漫步回至靳珩公園停車處。
原本計畫今晚紮營在合流露營區,明日走砂卡噹及白楊步道,但因我感冒加重,且天氣不佳也下著雨,臨時改變主意,還是打道回府;先行至天祥煮麵吃,熱湯下肚,暖和許多,16:00開車回程,一路馬不停蹄,於20:30回抵家門。
後記:難得在虎年尾全家一起走過東南亞第一大斷崖-錐麓古道,感謝阿全來回開了10小時的車程。阿全說,我們又創了新紀錄,單日往返花蓮。更感恩上天給了我們一天不錯的天氣。
留言列表